轶事

轶事

一、湿鞋系粮


      下湾村张玉武身高1米72,体重138斤。他家上下房的木梯腐朽的不能承担180斤以上的重物了。

      有一天,张玉武在房上装了一袋玉米大约60斤。他不能扛着从木梯下去,又不能拿着麻绳隔着空从房顶系下去,因为太重了。房檐是粗糙的石头,贴着房檐系又怕磨断麻绳。急中生智,他脱下了快磨透底的胶皮鞋,洒了点水,敷在房檐边,把麻绳贴在上面系下去了整袋玉米。麻绳和鞋都没有受损,这件事受到了全村人的赞赏。




二、拆寺建校


      清朝末年,邢台县(现邢台市信都区)茶旧村出了一位主管邢台县教育的学政——宋玉香,他主张开办新式学堂,建立学校,培育人才。当时浆水川下游北岸的下寺村有一所寺庙叫灵岩寺(实际占着下湾村的地),宋玉香看中寺庙房舍,准备在此办学。寺中僧人自然不答应,双方为此打起官司,宋玉香一再败诉,但没有放弃,最终官司打到京城。此时正值光绪帝百日维新、支持兴办新式教育之时,清政府支持拆寺办学,宋玉香胜诉而归,建立了邢台县第四高小附设简易师范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这就是当时邢台县有名的“拆寺建校”事件。




三、红四高小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清朝末年,邢台县茶旧村人宋玉香在灵岩寺房舍建立了邢台县第四高小附设简易师范学校,因位置在下寺村村边,又称下寺高小(实际占着下湾村的地),为邢台县西部山区培养了大量人才。

      民国年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学生考入下寺县立第四高级小学后,师从吴玉书(坪上人)先生门下,刻苦学习。大部分学生家境贫寒,背米挖野菜求学,他们均得到过恩师吴玉书的资助,都能完成学业。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下寺高小毕业生李庆俊返回家乡后,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本村创办坡子峪小学,于1943年春在坡子峪村办起邢台县西部山区第一所抗日高小,继续传播进步思想、培养热血青年抗日军政大学进驻浆水川期间,不少有志青年在下寺高小读书,接受红色教育。他们写小报、刷标语、宣传抗日救国,发挥了“抗大”团结奋斗的有良作风,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